搜尋此網誌

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

3、目的犯罪理論 (1)行為: 採「目的行為理論」,指人類行為的本質是由思想上預期與適當手段的選擇,對於因果流程朝特定目的加以操控。 (2)構成要件: 故意變成構成要件要素,且為本理論最重要之處。 只針對故的正犯而幫助或教唆;對於過失犯,不能幫助或教唆。 共同正犯是共同對因果流程做有特定目的加以交換意見的多數人;過失犯不能共同對因果流程做有特定目的加以交換意見者。 (3)違法性: 有「法定阻卻違法事由」和「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」,且「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」可由社會損害性做標準。 (4)罪責: 「違法心理」變成罪責的要素,不屬於故意成立的要素,且故意不在屬於罪責。 過失則分為二種: a、構成要件 客觀的注意義務(生活經驗上必須有的注意義務)。 b、罪責 行為人欠缺注意的可非難性。            |----行為:目的行為理論            |----構成要件要素--------客觀           |----主觀--------一般不法:故意                |----特別不法:意圖 |----違法性--------法規阻卻違法事由--------主觀                  |----客觀 |----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--------主觀 |----客觀 |----罪責--------責入能力 |----違法心理 |----期待可能性 |----客觀處罰條件 故意犯的犯罪成立要件

3、目的犯罪理論 (1)行為: 採「目的行為理論」,指人類行為的本質是由思想上預期與適當手段的選擇,對於因果流程朝特定目的加以操控。 (2)構成要件: 故意變成構成要件要素,且為本理論最重要之處。 只針對故的正犯而幫助或教唆;對於過失犯,不能幫助或教唆。 共同正犯是共同對因果流程做有特定目的加以交換意見的多數人;過失犯不能共同對因果流程做有特定目的加以交換意見者。 (3)違法性: 有「法定阻卻違法事由」和「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」,且「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」可由社會損害性做標準。 (4)罪責: 「違法心理」變成罪責的要素,不屬於故意成立的要素,且故意不在屬於罪責。 過失則分為二種: a、構成要件 客觀的注意義務(生活經驗上必須有的注意義務)。 b、罪責 行為人欠缺注意的可非難性。            |----行為:目的行為理論            |----構成要件要素--------客觀           |----主觀--------一般不法:故意                |----特別不法:意圖 |----違法性--------法規阻卻違法事由--------主觀                  |----客觀 |----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--------主觀 |----客觀 |----罪責--------責入能力 |----違法心理 |----期待可能性 |----客觀處罰條件 故意犯的犯罪成立要件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